
【因信說話】第9集
菲利斯小朋友與愛因斯坦的之間的通信
歡迎到以下鏈接觀看視頻: https://youtu.be/9RGHaGv2S74
音頻豐富版,傾聽視頻裡沒有的精彩(置頂音頻)
後期製作:小旭
小孩子的可貴之處,體現在他們對很多事物擁有單純的好奇和想像。比如80多年前,一名生活在美國紐約的女孩菲利斯,向科學巨擘愛因斯坦寫了一封信。她在信中問了一些看似簡單,卻發人深省的問題,如:
科學家祈禱嗎?他們祈禱些什麼?……
愛因斯坦,很快給這位小朋友回了信。他在信中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愛因斯坦的上帝觀,又是怎樣的呢?
今天3月14日恰逢愛因斯坦的誕辰。本期《因信說話》,將帶您走近科學與信仰。特別邀請《遊子吟》的作者馮秉誠牧師為您解讀;並由著名配音演員、大衛·鮑森牧師的配音李英立與金慕加小朋友傾情朗讀。
▍No.9 菲利斯小朋友與愛因斯坦的之間的通信
▍讀信人:金慕加小朋友、李英立老師
▍解信人:馮秉誠牧師
01 書信節選

我親愛的愛因斯坦博士:
在我們的主日學課上,我們談到了一個問題:科學家祈禱嗎?問題的起頭是我們想問自己可不可以同時相信科學和宗教。我們寫信給科學家和其他重要人物,試著得到自己問題的答案。
如果您回答我們的問題,我們將深感榮幸。科學家祈禱嗎?他們祈求些什麼?
我們是小學六年級的,在埃利斯小姐的班裡。
尊敬您的,菲利斯
1936年1月19日

科學家也祈禱嗎?
親愛的菲利斯:
我會試著盡可能簡單地回答你們的問題。這是我的答案:
科學家認為,(世間)發生的每一件事,包括人類的事,都源於自然法則。因此,科學家不可能去相信事件的進程會受到祈禱——也就是一種表現出超自然力量的願望——的影響。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對於這些力量的實際認知是不完善的,因此歸根結底,對於存在最後、終極精神力量的信念依賴於一種信仰。即使目前在科學上有了一些成就,但這種信念仍然很普遍。
可是同時,每個認真追求科學的人都深信在宇宙的法則中體現了一些精神力量,這是一種遠遠超越人類的力量。這樣一來,對於科學的追求就導致了一種特殊的宗教感,這種感覺無疑與一些單純信徒的虔誠相當不同。
致以親切的問候
你的A·愛因斯坦
1936年1月24日



書信原稿及愛因斯坦簽名
02 解信者說
本期解信人:馮秉誠牧師
愛因斯坦究竟信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實際上現在並沒有完全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愛因斯坦自己講的很多地方,他認為從理性、從自然層面,他知道有超然力量的存在,所以有人說他是“泛神論”;另一種說法認為,他不光是泛神論,他可能知道有一位上帝,所以他說他是“斯賓諾莎的上帝”,斯賓諾莎所信的就是所謂的“自然神論”。
作為一個有信仰的搞科學的人來說,科學就是認識上帝的自然啟示。我們的科學就是以實驗的方法來認識上帝創造的規律。這個規律,可以通過認識上帝創造的規律,進一步認識創造規律的上帝。在這個意義上,科學與信仰是可以連在一起的。
科學畢竟是形而下的,它是在物質的層面,但是上帝是個靈,所以拜祂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因此單靠科學和理性是不夠的。
這位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祂是哪一位?祂和人的關係怎麼樣?這一定要通過上帝的特殊啟示,就是通過《聖經》才能夠真正地認識上帝。
我過去一直認為,搞科學的人都是要有很多實際的數據、根據,才能得出一個結論,對看不見摸不著的上帝,心中很存疑;認為他們信這一套覺得很可笑,沒有科學精神。但什麼是科學精神?就是實事求是。要拒絕還是接受一種事物,首先要去瞭解它。《聖經》都沒有讀一遍,連目錄都不知道,就敢否認《聖經》,說基督教信仰是迷信,這就不是一種客觀的、科學的態度。
我們搞科研,更多地付上禱告,也許上帝的靈感動我們,就可以更多地認識祂的創造。
時代對基督教最大的影響,我個人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它主張一種多元的社會,比較不同意一個絕對的真理,不再同意有一個絕對的權威。實際上人們內心是蠻孤獨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更多地從愛、從關心、從care這方面做起。

— 完 —

掃碼收聽《因信說話》音頻版全部內容
內容更豐富,貼耳更貼心

《因信說話》節目將於今日佳音公眾號陸續推出
歡迎訂閱、轉發、關注
節目列表
下期預告:
宋尚節,一位對中國基督教影響深遠的傳道人,也曾是才華橫溢、充滿愛國情懷和抱負的熱血青年。在其留美學習生涯中,一方面是愛國報國心切的理想,一方面是願為信仰熱切奔走的熱忱,未來該如何選擇?歡迎收看下期《因信說話》,為您解讀宋尚節的家書。
版權聲明
視頻為普世佳音新媒體機構製作首發
信件內容為公共資料
版權歸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眾號所有
轉載須註明來源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