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手捧骨灰盒的人們,哲學教授的話也許給你安慰… | 因信說話 No.11

( 作者: 今日佳音 )

作者:

( 作者: 今日佳音 )

/普世佳音
【因信說話】第11集
 

沃特斯托夫寫在愛子過世之際

歡迎到以下鏈接觀看視頻: https://youtu.be/ovaf4_NhBFo

 

音頻豐富版,傾聽視頻裡沒有的精彩(置頂音頻)

後期製作:小旭

 

疫情肆虐,帶走了許多生命。昨天的一篇網文中說:漢口殯儀館裡,家屬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在等待領骨灰盒,在那裡,沒有哀樂,沒有哭聲。

 

清明將至,我們再一次不得不去面對這些悲痛,思考死亡的意義。死亡與苦難是一個難題,就連哲學家也一時無法思想清楚,為什麼會有死亡,以及如何去面對死亡帶來的痛苦。

 

沃特斯托夫,耶魯大學榮休教授、基督徒哲學家,人到中年卻經歷了喪子之痛:他25歲的愛子艾力在登山過程中意外身亡。白髮人送黑髮人,這使他陷入無盡的悲傷以及對死亡的思考中。如何面對苦難,如何與悲傷共存,這是一場感性與理性的對話。

 

本期《因信說話》,將由康殿宏老師以其渾厚的聲音帶您走近沃老的世界;由陳宗清牧師為您解讀其背後“與悲痛共舞”的力量。也願這份經歷悲傷,卻不喪失盼望的安慰,與當下的每一個人同在。

 

▍No.11 沃特斯托夫寫在愛子過世之際

▍讀信人:康殿宏老師

▍解信人:陳宗清牧師

 

 

01 紀念愛子艾力

 

 

孩子你忘了說再見——摘自《愛兒輓歌》

 

 

他在紐海文的一個雪夜裡出世,二十五年後,在奧地利一座山的雪坡上身亡。我們輕輕地把他放置於溫熱的六月泥土上。柳材正飄散著白茸茸的柳架,鋪了滿地。

 

 

我突然怔住:埋到地裡的真是他嗎?摸過他的雙頰,冰冷僵硬的面頰讓我抽回手。我知道,死亡是冰冷的。死亡是沉寂的。但沒有人提過,生命中柔軟的一面業已消失。他的靈離去,帶走了溫暖,帶走了活動;是的,也帶走了柔軟。他不在了。“艾力,你在哪裡?”我這個人不善於分割一個人輿他的體溫;或許這要假以時日的練習。那頭紅髮,酒窩,調皮可愛的樣子——那曾是艾力。

 

 

…….

 

 

一瞬間,我感覺到棄手的寂靜:雙手攤開,垂死的見子在手上,平靜地獻給那人——“那人”。然後是痛——冰冷又炙熱的痛。

 

 

我曾以這雙手把他從搖籃鋰抱起來——小小、溫軟、悸動的生命。如今,終結的時候,我以同樣的手觸摸棺木裡的他。

 

 

……我可憐那些沒能眼見、感受所愛的人之死,那些只能空想、不能感覺死亡的人。要讓自己相信死亡的真實、死亡的慘淡結局,我們的眼,我們的手非得在死者冰冷、僵硬的身上摩挲,痛苦地以肉身面對肉身。只用思想認識死亡,不算是完全認識。

 

 

眼見與手觸也是道別的一種方式;不是完整的道別,因為不是兩個人互道珍重。不過,仍舊是道別。人雖然不僅是身體,但這是我們在地上最親近的擁有物;我們只能藉著身體住在這裡。我籍著艾力的身體認識他;觸摸他曾居留的身體,我向他道別,正如在搖籃裡觸摸他,迎接他來到世間。我認為,以雙手來迎迓或道別,是最好的方式。

 

 

……

 

 

作家告訴我們,死亡一視同仁。他們說得當然沒錯,可是他們忘了說:每一宗死亡都是獨特的,而且隨之而來的是痛苦的孤寂。我們說:“我瞭解你的感受。”其實我們並不懂。

 

 

願神安慰你。

你誠摯的,

沃特斯托夫

1983年6月11

 

沃04.jpg

沃特斯托夫

 

《回憶錄》.jpg
《愛兒輓歌》.jpg

的回憶錄及紀念愛子艾力的《愛兒輓歌》

 

 

02 解信者說

 

本期解信人:陳宗清牧師

 

▶ 他是個思想家,是個哲學家,所以當他不斷地想到他的兒子過世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引導我們去思考人生的痛苦、人生的反省、人生的陰影,或是祝福。苦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個世界是一個罪的世界。罪一定會帶來破壞,罪一定會帶來災難。我們活在這個有罪的世代裡面,沒有一個人不會遇到苦難,那當我們遇到苦難的時候,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它?

 

▶ 沃特斯托夫說:“其實grief(苦難)應該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他講得沒有錯,所有的人都有悲傷的經驗,而這悲傷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過去的人會在我們人生的記憶裡面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這是不能夠抹殺的;有時我們會想要把它抹殺,其實這是不對的,是對我們的生命不健康的。因為死亡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他在寫回憶錄的時候,他寫兒子過世的這個篇章,叫作“與悲傷共存”(living with grief),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忘記這個悲傷。

 

▶ 我們也不能夠用神學去解釋這個悲傷,其實很多神學的解釋不一定正確,因為神是偉大的神,無限的神,是奧秘性的神。很多我們人生所遇到的苦難,其實沒有辦法用理性、用神學去解釋,只能夠去接受,相信上帝的美意。“living with grief”,與我們的苦難、與我們悲傷共存。

 

登山死亡概念圖02.jpg

 

 

— 完 

 

WechatIMG2838.png

掃碼收聽《因信說話》音頻版全部內容
內容更豐富,貼耳更貼心

 

海報.jpg

《因信說話》節目將於今日佳音公眾號陸續推出

歡迎訂閱、轉發、關注

 

 

 

節目列表

 

 

00. 幕後故事

01. 藝術背後的渴望(梵高)

02. 愛,不能囚禁!(潘霍華)

03. 宣教,從辦學開始(蘇慧廉)

04. 穿越百年的痛與愛(戴德生)

05. 身染熱病,在愛裡沒有懼怕(台約爾)

06. 生離死別的愛與擔當(張大飛)

07. 槍擊案背後的愛與饒恕(安妮兄弟)

08.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施圖林格)

09. 科學家們也禱告嗎?(愛因斯坦)

10. 傾倒生命,持守初心(宋尚節)

11. 中年喪子,學習與悲痛共舞(沃特斯托夫)

SP. 抗擊疫情,患難與共

SP2. 從最後一盒口罩說起......

 

下期預告:

面對親人驟逝,從接受事實到走出傷痛,其實是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除了與悲傷共處,我們是否能從信仰中看見一絲光明與盼望?下一期《因信說話》將解讀哲學家沃特斯托夫寫在愛子離世一年以後的信件。這也將是本季《因信說話》的最後一集。

 

版權聲明

視頻為普世佳音新媒體機構製作首發

信件內容為公共資料

版權歸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眾號所有

轉載須註明來源與出處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