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說話·基督徒大型書信朗讀節目》自2019年聖誕開播至今,第一季宣告收官。我們共播出12期節目,外加2期特別節目,收到讀者朋友、教會牧者等許多人熱心的支持和反饋,這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
本文是節目出品人安平牧師的回顧與分享。在這個復活節之際,盼望這一系列節目,帶給我們溫暖、盼望,和永不止息的愛;也敬請大家為第二季的籌備和開播,獻上代禱。
◤點擊本文中的圖片,可查看相應節目的詳細內容◢
01
憂傷的苦杯
2019聖誕開播時,並沒有想到會和肆虐的疫情走上了一個節奏。和大家一樣,那時我們對這個即將給全中國如今全世界人民帶來傷痛、恐慌的全球大流行病一無所知。我們選擇梵高開篇,主要因為這是一封聖誕家書,我們關注的是藝術,是一個殘破的生命如何用自己的真實來回應上帝的美善。
梵高這封信核心其實是“馬其頓的呼聲”。“那個呼求的馬其頓人,也和他們一樣是有著悲傷、痛苦和疲勞的工人,沒有榮耀的樣子,卻有一個不朽的靈魂。這個靈魂需要神的靈糧,即神的話語,來承受永遠的生命。”
這豈不正是對今天瘟疫籠罩下的人們的呼聲!
01. 藝術背後的渴望(梵高)
同樣,選擇潘霍華獄中情書在新年前播出,主要是因為他的信本來就是一封新年寄語。未曾想播出時巧合了一個基督徒都很關心的事件,關鍵詞成了“囚禁”,也彷彿預示了未來幾乎全中國乃至如今全世界人的生存狀態。
在我們吟唱他那首《所有美善力量》的時候,我們常常想到的是前半段神的庇護與安慰,現在回頭看,方能感受那後半段的歌詞深沉:
主啊!賜給我們那救恩
就是你為我們不安心靈所預備的。
若你遞給我們憂傷的苦杯
裡面裝滿我們要承受的愁苦
讓我們毫不顫抖地感恩接過那杯
從你公義、慈愛的手中。
02
慈父般的手
然後是蘇慧廉。當他在溫州勤勉耕耘二十年,走上人生事奉高峰的時候,選擇就任山西大學校長,從事似乎更為間接的宣教之路。要讓福音傳開,需要先除草,扔掉亂石,預備好土。“山西就是庚子教難中犧牲傳教士最多的一個省份。不過這種局面,現在已被李提摩太博士改變。他認為恐怖事件,源於人們的無知,尤其是那些受過教育的士大夫階層的無知。”
接下來當然就是戴德生。1870年,戴德生經歷了人生巨大的悲痛。他的兩個小兒子相繼去世以後,愛妻瑪麗亞也因感染霍亂而離世。他在巨大的傷痛中寫信給自己的母親。“神知道要結的果子,有悲傷也有歡樂。神藉著他慈父一般的手安排萬事。我在這樣的信息中得到安息:他確實看顧,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這是在1月15日。
04. 穿越百年的痛與愛(戴德生)
大家對戴德生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岳父台約爾。其實他也是一名宣教士。其信仰的虔敬、對中國的熱愛、對宣教乃至中國現代文明的貢獻都非常巨大。差不多10年前,我讀到《雖至於死:台約爾傳》,非常感動,特別是其中台約爾病危中寫給妻兒的信,更讓我期待未來有一天可以用最適合的藝術形式將其再現。
2019年6月,我受邀在馬六甲舉辦的一個宣教營會分享專題。剛好戴德生的第五代孫——戴繼宗牧師,為大會主題講員,我便與他分享《因信說話》節目的構思,並邀請他來讀信,他欣然應允。這對我是很大的一個激勵,也開始更為積極地推動節目的拍攝。
2020年1月23日,也正是《台約爾:身染熱病,在愛裡沒有懼怕》一集播出的第二天,武漢F城。到目前為止,這集在騰訊視頻觀賞為33.5萬次,為本季收視之冠。
03
真誠與擔當
春節期間,我們本來計劃休息兩周,讓製作同工喘息一下。未曾想疫情一天天嚴峻。謠言四起,各種陰謀論不絕於耳,人心惶惶。疫情中心的武漢更是讓人牽掛。剛好我們讀到一位武漢牧者寫給外地弟兄姐妹的信,也意識到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明天仍舊說話的歷史,我們便開始策劃特別節目的拍攝。
感謝主!神在我們周圍預備了最合適的、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學者嘉賓。至於讀信,也就由我這個曾經的廣播人直接上陣了。從拍攝到製作播出,只用了不到一周時間。2月10日,《因信說話》特別節目“武漢”播出。雖然不到一天時間就被下架,但我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沒有做,我反而會後悔。
SP. 抗擊疫情,患難與共
2月14日是情人節。我們播出了《張大飛:國難時期,生死別離的的愛與擔當》。令我感動的不僅是康殿宏老師深情的讀信,更是施瑋的解信。她從一個女性作家的視角,因著共通的信仰,更為精準地摸著了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發乎情,止乎禮”的真誠與擔當。
06. 生離死別的愛與擔當(張大飛)
30年前,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留學生盧剛,開槍殺死了本校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妮,以及一名中國留學生山林華。之後舉槍自盡。當年的這場槍殺案,震驚中美。受害者家屬經歷了長久的傷痛和憤怒,很多中國留學生也深陷各種悲傷、恐懼的情緒中。在這樣的處境下,安妮的三位哥哥寫給盧剛家人的信,打破了雙方負面的情緒漩渦,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愛和寬恕,安慰了許多受傷的心靈。
07. 槍擊案背後的愛與饒恕(安妮兄弟)
04
敬畏與熱情
接下來關於科學與信仰的兩集我一直以為是編導的“亂入”。NASA科學總監回復贊比亞修女疑問:那麼多人還在挨餓,為什麼我們還要花那麼錢探索太空?一位小朋友寫信給愛因斯坦:科學家禱告嗎?
這些話題放在疫情之下,似乎顯得有些無關痛癢。但當我們製作時,卻發現非常有意思的關聯。甚至斯圖林格信中所舉的發明顯微鏡的例子,就是在當時瘟疫的一個大背景下,人類為何需要注重一些看似沒有直接意義的科學研究。而科學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將會變得何等可怕!
08.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施圖林格)
09. 科學家們也禱告嗎?(愛因斯坦)
3月5日,我們又推出一期特別節目“口罩”,選讀了武漢一位基督徒醫生寫給抗疫前線“戰友”的一封信。我們也訪談了信中提到的“哨子與號角”事工的負責人,講述這位芝加哥年輕傳道人和一群留學生如何由一盒口罩開始這項事工的經歷,和對他們生命的改變。
SP2. 從最後一盒口罩說起......
“留學生回國:千里避難?還是不忘初心?”你能想到這說的是誰嗎?看到小編們這樣來做宋尚節一集的推文時,我不禁笑了,更多的是一份酸楚。時間進入到三月下旬,疫情已蔓延全世界,歐洲北美尤甚。有人開玩笑說: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不,海外華人全場挨打!特別是這些留學生們,在輿情猛於疫情的夾攻中進退兩難。而宋尚節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聯想起來更是讓人心驚!
也正因此,宋尚節的選擇對基督徒而言更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我們真正要思考的不是留下還是歸去,而是是否對失喪靈魂有著熱切的負擔!
05
誰是你唯一安慰?
2018年底,我們播出了對美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沃特斯托夫的採訪。他中年喪子,對生死有著徹入心扉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對待人生中的痛苦與悲傷,他反對遺忘或迴避,也不只是無奈的接受和共處,而是誠實面對,悲傷和痛苦與愛與喜樂一樣,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所擁有的,更是“我”之所以為“我”的重要組成,給當時失去父親不久的我帶來很大也很深的安慰。我們也特別採用沃老在《愛兒輓歌》的兩封信,分別在清明節和復活節前播出,作為《因信說話》第一季的收官。
儘管當前全球疫情仍不容樂觀,但我們相信復活節就是人類苦難歷史的拐點,耶穌基督已經過了死亡的毒鉤!
回頭看來,第一季的主題毫無疑問,就是“生死”。我們並非有先見之明,實在是因為生死本來就是無人可以倖免,難以迴避的人生最大的課題。只是這場可能是本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疫情,突然如此強烈地將它赤裸裸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也感謝上帝的帶領,他才是《因信說話》這個節目的製片人和導演,而“我們則成了一台戲,演給天使和世人觀看”(參 哥林多前書4:9)。這台戲就是關於生、關於死、關於生死之間你我的每一個抉擇。
多年前讀到《海德堡要理問答》,非常喜歡。它不僅強調真理和教義,也強調在心靈和生活上對真理和教義的體證和實踐。更以“安慰”貫穿主題,也被喻為“安慰之書”。選擇“安慰”作為整本要理問答的核心主題,是為了對付當時教會普遍的屬靈焦慮。在戰事、饑荒、災難、瘟疫綿綿不斷的時代,海德堡要理問答宣告,安慰是因為我們屬於那位“保守我……叫萬事互相效力,使我得救”的基督,是因為我們屬於那位“藉聖靈使我有永生確信”的基督。而與其說《因信說話》第一季談的多為“生死”的話,倒不如說,其實更是“安慰”。
我一直想把《海德堡教理問題》以詩歌體重譯,但發現自不量力,到今天只完成了四五首。現在就借此文把第一問的譯稿和大家分享,也作為本文的結束。
我身我靈,或死或生,不再屬我,皆歸基督。
他以寶血,償我罪債,賜我自由,脫離兇惡。
身體髮膚,他必看顧,萬事效力,成全救贖。
因我屬他,更得永生,盡心盡意,為主而活。
死生契闊,你是我唯一的安慰!

《因信說話》節目將於今日佳音公眾號陸續推出
歡迎訂閱、轉發、關注

掃碼收聽《因信說話》音頻版全部內容
內容更豐富,貼耳更貼心